Monday, September 24, 2018

Happy mid autumn festival 中秋节快乐


Monday, February 26, 2018

初七人日 更多人煮七样菜

初七人日 更多人煮七样菜



侯宝珠三小时内卖光一百份“七样菜”。(受访者提供)

初七人日除了捞鱼生,也有更多年轻人在家动手煮“七样菜”,有蔬菜小贩表示今早蔬菜大卖,三小时内百份蔬菜全卖光。

今天(2月22日)是正月初七即是人日,本地华人流行在人日捞七彩鱼生,庆团圆过丰年。除了捞鱼生,民间也盛行在这一天将七样蔬菜一起烹饪成“七样菜”或“七样羹”。

这道菜源自潮州传统,一般用大菜(芥菜)、芥兰、蒜、白菜、厚合、春菜及芹菜这七样蔬菜煮成,配以红糖。

《新明日报》记者今早走访巴刹,蔬菜小贩纷表示,今天蔬菜大卖,不少顾客大早来买蔬菜,回家动手做“七样菜”,更有摊贩在三小时内卖光准备好的百份蔬菜。

约20%顾客是年轻人

菜摊摊主侯宝珠(60岁)表示:“比起前几年,有更多年轻人在家学着动手做这传统菜肴——七样菜,今天的顾客有约20%是年轻人。我早上6点开店,9点就卖完一百份,自己留了一份给家人吃。”

侯宝珠所准备的七样蔬菜包括蒜,春菜、大菜(芥菜)、菜心、小白菜、百合菜。“当中,百合菜最重要,一年吃一次而已,有合家团圆的寓意。”

另一蔬菜摊主倪先生(48岁)表示:“有很多附近居民今早来买七样菜,也有人会买萝卜自制鱼生。”

初七为何吃七样菜?

民俗学家游龙子表示,初七吃七样菜已是自古传下来的习俗。

“ 潮州人对饮食讲究, 农历正月初一之后天天大鱼大肉,选择在初七吃蔬菜来解腻。近年来尤其有更多年轻人热衷。”

民俗学家陈军荣表示:“初七是人日,本不应杀生,因此有在初七吃七样菜的说法,菜里面一般会包括葱和蒜。”

《新明日报》

Sunday, January 28, 2018

混血女披戏服 学潮语唱潮剧

混血女披戏服 学潮语唱潮剧

为写好大学论文,混血女孩披上传统戏服,从一句潮州话都不会讲,到能够出演潮剧。

在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人类学的鲍珏霓(21岁,Jamie L. Buitelaar),为了写好关于方言戏曲的论文,去年底在熟人的介绍下认识南华儒剧社的成员,并向他们学起潮剧。

鲍珏霓的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本地人,她本身在新加坡出生,但不到一岁时就和家人移居中国北京,13岁那年才返回我国。

她透露:“即便小时候不住在新加坡,我们也会经常回来探访,母亲会带我去看戏曲表演。我非常喜欢,能感受到戏曲之美。后来我发现戏曲表演逐年消失,越来越少见了,因此我决定了解其中原因,以及这对从小听戏长大的人来说有什么影响。”

去年12月中,鲍珏霓正式开始与南华儒剧社的另一名青年演员陈纬恬排练折子戏《钗头凤》。鲍珏霓在剧中饰演小生陆游,既有唱段也有口白。虽然排练时间不长,但她已相当熟悉台词和动作,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自信。

谈到为何会对传统戏曲产生热爱,鲍珏霓说:“戏曲的所有元素都非常美妙,和我们平日所接触的世界非常不同。例如服装、化妆等都是以‘美’为核心,就连唱段都是一种经过美化的潮语。”

然而鲍珏霓认为最重要的,是潮剧所代表的潮州社群。“从观赏这门艺术,你能看出潮州人的文化,所以这不仅仅是优美的艺术,它也代表着潮州社群的美,这在今时今日已不容易找到。”

首个非华族学生 导师非常满意

鲍珏霓是潮剧导师李绿侨所教导的第一名非华族学生。对于学生过去一个多月的进展,李绿侨大表满意。

李绿侨说:“虽然鲍珏霓不懂得潮州话,但她很努力地学,吸收能力很强,一点即通。可见要学戏曲,不一定要懂得方言,也不一定要是华人,毕竟艺术是无国界的。”

鲍珏霓唱起潮剧来会是怎样的?点击视频观看她过去一个多月的学习成果吧!

《联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