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刘有娟创作潮州歌册《金凤缘》 60年后才出版
(2012-05-24)
| |
|
黄涓/文 龙国雄/摄影
85岁老太太刘有娟以笔名秋瑩,出版20余万字的潮州歌册《金凤缘》。
刘有娟于1948年回潮州省亲,并开始着笔写《金凤缘》,两年后回新加坡,《金凤缘》仍未完成,她持续伏案,次年1951年,终于为《金凤缘》画下句点。
刘有娟说,《金凤缘》有机会问世,是无意间向作家妹夫成泰忠提起,才安排出版。
85岁老太太刘有娟以笔名秋瑩,出版20余万字的潮州歌册《金凤缘》,并将于5月25日(星期五)晚上的新加坡书展举行新书发布会及现场吟场。刘惠霞博士及林海玉两位文化人并将为新书发布会揭幕。
“潮州歌册”为潮汕通俗唱本,被认为是潮汕独特的说唱艺术和民间文学。有人称之“潮州弹词”,亦有人称“潮州歌文”,更多人以“潮州歌册”称之,歌册的说唱则俗称“唱歌册”。
潮州歌册类似弹词,但并无固定的音乐规范,也没有乐器伴奏。它的演唱,实际上是一种依着字音的高低曲折来行腔的自由“读唱”。
为外婆家婆写歌册
眼前的刘有娟老太太,一头漂亮的银发,一身色彩淡淡的旗袍,她以略带潮州腔调的华语,说起当年如何在煤油灯下,一字一句写下这个长篇叙事唱本。谈到自己
当初动笔写潮州歌册的原因,刘有娟说:“我的家婆很喜欢听歌册,我外婆也很喜欢,最初想写《金凤缘》,就是为了讨好两位老人家,写个自己的歌册。”
潮州歌册也叫“女书”,颇有“女性文学”的味道。刘有娟说,以往潮州妇女聚集一堂时,唱歌册、听歌册。由于歌册的故事曲折,语言通俗生动,音韵和谐顺口,许多潮州妇女大多百听不厌。
刘有娟说:“我妈妈爱唱,也擅于唱歌册,我从小跟随妈妈到外婆家,听她唱歌册给外婆听,听着听着,在她影响下,也爱上唱歌册。”
刘有娟原本在潮州乡下私塾读书,南来新加坡后,先进入植哲小学,后转入义安女子学校,成为义安女子学校第一届学生。入学仅三年,15岁时因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入侵新马而辍学。
刘有娟婚后,于1948年携同未满周岁的长子回潮州乡下省亲,在潮州的两年间,开始着笔写《金凤缘》,两年后的1950年,刘有娟回新加坡,《金凤缘》仍未完成,她持续伏案,次年1951年,终于为《金凤缘》画下句点。
虽然正式入学读书只有三年,但刘有娟爱读古典文学如《红楼梦》、《西游记》,而且从小熟读大量唱本与爱情小说,长期的阅读使她奠下了文字与文学造诣,由此熱爱写作。
除了《金凤缘》,刘有娟在上世纪50年代也写短篇小说及散文,并在当年的《民报》及《新报》发表,作品如短篇小说《中彩记》、《失足》、《借钱》及散文《离汕之夜》、《家里驻军追忆记》等。
宋神宗时代故事
潮州歌册主要元素是“故事”加韵文,歌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一段,每段用一韵。作者多是编故事的高手,且故事大多曲折动听。
《金凤缘》和传统潮州歌册一样,有离奇曲折的故事,讲述宋朝神宗皇帝的皇后,高氏娘娘的胞妹有女名惠君年七岁,儿子名敏君年六岁。时值皇后寿辰,高皇姨带子女入宫祝寿。皇后也育有太子名德殷,年九岁,公主名淑绯,年七岁。
帝后见惠君姐弟聪慧俊秀,心甚喜之,随即席上联婚,惠君许婚太子,公主配与敏君。皇后拔下头上金凤钗为聘,皇姨则以玉镯一只,聘定淑绯公主,但望长大完婚。但惠君与敏君,不幸遇到一身怀异术,专做拐带孩童贩卖之恶棍张乔,劫走惠君姐弟,两姐弟的命运从此改变……
刘有娟说,之所以会安排这样一个拐带孩童的情节,是因为当年乱世中,经常耳闻周遭有拐带孩童的事,每当听到这样的事情,心中总是为那些不幸骨肉分离的家庭感到难过,于是决定在作品中安排这样的情节,而且最终故事中的父母子女都得以团圆。
刘有娟说:“大多数的歌册都有个团圆结局,这是因为歌册的听众,尤其是老年妇女都喜欢大团圆。”
藏在抽屉60年
翻看老太太的《金凤缘》手稿,全文一字一句以毛笔书写,一手娟秀的书法,字字工整,可泛黄的稿纸透着岁月的沧桑,算一算,这本藏在抽屉的潮州歌册原稿已有60年历史。
刘有娟说,《金凤缘》有机会问世,是因为无意间向也是作家的妹夫成泰忠提起,成泰忠告诉妻子刘有瑛,夫妻俩才知道,刘有娟写下这么一本从未见识过的潮州歌册,刘有瑛还着手助姐姐打字。
出版《金凤缘》的文艺协会会长骆明说:“说唱文学作品在新加坡很少见,即便是在目前的中国也已经不多见,刘老太太的作品因此更显可贵,本书出版后也许能引起文学界或学界对说唱文学的注意和探讨。另一方面,我们对作者能写下一部20余万字的原创说唱文学也很感敬佩。”
《金凤缘》新书发布会同时还有现场吟场,刘有娟及其外孙女林思宇将分别以潮语及华语吟唱,波东巴西新越韵越剧团副团长姚雪燕将以越剧绍兴话吟场。
日期:5月25日(星期五)
时间:晚上 8时至9时
地点 :新加坡书展,新达新加坡四楼404会展中心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