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5, 2012

85岁刘有娟创作潮州歌册《金凤缘》

85岁刘有娟创作潮州歌册《金凤缘》 60年后才出版
(2012-05-24)

 
《金凤缘》原稿与新书。
黄涓/文 龙国雄/摄影
  

 85岁老太太刘有娟以笔名秋瑩,出版20余万字的潮州歌册《金凤缘》。

  刘有娟于1948年回潮州省亲,并开始着笔写《金凤缘》,两年后回新加坡,《金凤缘》仍未完成,她持续伏案,次年1951年,终于为《金凤缘》画下句点。

  刘有娟说,《金凤缘》有机会问世,是无意间向作家妹夫成泰忠提起,才安排出版。

  85岁老太太刘有娟以笔名秋瑩,出版20余万字的潮州歌册《金凤缘》,并将于5月25日(星期五)晚上的新加坡书展举行新书发布会及现场吟场。刘惠霞博士及林海玉两位文化人并将为新书发布会揭幕。

  “潮州歌册”为潮汕通俗唱本,被认为是潮汕独特的说唱艺术和民间文学。有人称之“潮州弹词”,亦有人称“潮州歌文”,更多人以“潮州歌册”称之,歌册的说唱则俗称“唱歌册”。

  潮州歌册类似弹词,但并无固定的音乐规范,也没有乐器伴奏。它的演唱,实际上是一种依着字音的高低曲折来行腔的自由“读唱”。

为外婆家婆写歌册

   眼前的刘有娟老太太,一头漂亮的银发,一身色彩淡淡的旗袍,她以略带潮州腔调的华语,说起当年如何在煤油灯下,一字一句写下这个长篇叙事唱本。谈到自己 当初动笔写潮州歌册的原因,刘有娟说:“我的家婆很喜欢听歌册,我外婆也很喜欢,最初想写《金凤缘》,就是为了讨好两位老人家,写个自己的歌册。”

  潮州歌册也叫“女书”,颇有“女性文学”的味道。刘有娟说,以往潮州妇女聚集一堂时,唱歌册、听歌册。由于歌册的故事曲折,语言通俗生动,音韵和谐顺口,许多潮州妇女大多百听不厌。

刘有娟说:“我妈妈爱唱,也擅于唱歌册,我从小跟随妈妈到外婆家,听她唱歌册给外婆听,听着听着,在她影响下,也爱上唱歌册。”

  刘有娟原本在潮州乡下私塾读书,南来新加坡后,先进入植哲小学,后转入义安女子学校,成为义安女子学校第一届学生。入学仅三年,15岁时因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入侵新马而辍学。

  刘有娟婚后,于1948年携同未满周岁的长子回潮州乡下省亲,在潮州的两年间,开始着笔写《金凤缘》,两年后的1950年,刘有娟回新加坡,《金凤缘》仍未完成,她持续伏案,次年1951年,终于为《金凤缘》画下句点。

  虽然正式入学读书只有三年,但刘有娟爱读古典文学如《红楼梦》、《西游记》,而且从小熟读大量唱本与爱情小说,长期的阅读使她奠下了文字与文学造诣,由此熱爱写作。

  除了《金凤缘》,刘有娟在上世纪50年代也写短篇小说及散文,并在当年的《民报》及《新报》发表,作品如短篇小说《中彩记》、《失足》、《借钱》及散文《离汕之夜》、《家里驻军追忆记》等。

宋神宗时代故事

  潮州歌册主要元素是“故事”加韵文,歌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一段,每段用一韵。作者多是编故事的高手,且故事大多曲折动听。

  《金凤缘》和传统潮州歌册一样,有离奇曲折的故事,讲述宋朝神宗皇帝的皇后,高氏娘娘的胞妹有女名惠君年七岁,儿子名敏君年六岁。时值皇后寿辰,高皇姨带子女入宫祝寿。皇后也育有太子名德殷,年九岁,公主名淑绯,年七岁。

  帝后见惠君姐弟聪慧俊秀,心甚喜之,随即席上联婚,惠君许婚太子,公主配与敏君。皇后拔下头上金凤钗为聘,皇姨则以玉镯一只,聘定淑绯公主,但望长大完婚。但惠君与敏君,不幸遇到一身怀异术,专做拐带孩童贩卖之恶棍张乔,劫走惠君姐弟,两姐弟的命运从此改变……
  
刘有娟说,之所以会安排这样一个拐带孩童的情节,是因为当年乱世中,经常耳闻周遭有拐带孩童的事,每当听到这样的事情,心中总是为那些不幸骨肉分离的家庭感到难过,于是决定在作品中安排这样的情节,而且最终故事中的父母子女都得以团圆。

刘有娟说:“大多数的歌册都有个团圆结局,这是因为歌册的听众,尤其是老年妇女都喜欢大团圆。”

藏在抽屉60年

  翻看老太太的《金凤缘》手稿,全文一字一句以毛笔书写,一手娟秀的书法,字字工整,可泛黄的稿纸透着岁月的沧桑,算一算,这本藏在抽屉的潮州歌册原稿已有60年历史。
  
刘有娟说,《金凤缘》有机会问世,是因为无意间向也是作家的妹夫成泰忠提起,成泰忠告诉妻子刘有瑛,夫妻俩才知道,刘有娟写下这么一本从未见识过的潮州歌册,刘有瑛还着手助姐姐打字。

  出版《金凤缘》的文艺协会会长骆明说:“说唱文学作品在新加坡很少见,即便是在目前的中国也已经不多见,刘老太太的作品因此更显可贵,本书出版后也许能引起文学界或学界对说唱文学的注意和探讨。另一方面,我们对作者能写下一部20余万字的原创说唱文学也很感敬佩。”
  
《金凤缘》新书发布会同时还有现场吟场,刘有娟及其外孙女林思宇将分别以潮语及华语吟唱,波东巴西新越韵越剧团副团长姚雪燕将以越剧绍兴话吟场。

  日期:5月25日(星期五)
  时间:晚上 8时至9时
  地点 :新加坡书展,新达新加坡四楼404会展中心

 ~联合早报~

Monday, May 7, 2012

潮剧团献演助兴

潮剧团献演助兴 华都村大伯公庙重修落成
(威南6日讯)超过一甲子历史,深受华都村村民与善信敬仰,被喻为“地头老爷”的华都村大伯公庙,经过1年半的重修工程后,周日上午举行隆重的金身晋庙仪式,由理事会主席林春财、重修委员会主席黄炎卿、信礼员潘添江及理事会同人主持。

耗资85万令吉进行重修后的华都村大伯公庙,具有华裔庙宇特色的古典庙宇格式庙内主祀的福德正神(大伯公),是一尊石头的金身,在晋庙仪式上,在乩童请神指点下,由理事会同人抬进庙宇安奉在神龛,完成晋庙仪式。

 大伯公庙的内殿,福德正神为主奉神,安奉在中央神龛,右侧为南辰北斗星君,左侧则为太岁爷。中央神龛下方则安奉地主爷,以及龙爷与虎爷。 出席参与庆典膜拜仪式的村民及善信殊众,武吉淡汶区州议员兼槟州行政议员刘子健也抽空参与这项富有历史性的活动。

在晋庙庆典仪式上,也聘请龙狮团表演,此外,也由潮州八音献唱,场面一片热闹。 除此之外,配合庙宇重修落成庆典,该庙也将由本月6日开始,一连31天礼聘潮剧团献演名剧助兴,同时也聘请歌舞剧团献唱,这项超过1个月献演潮剧的壮举,在威南区可谓空前,也创下该村历史之最。 

【光华日报】

Saturday, May 5, 2012

林义顺祖籍地马西村

“马西岭”地名原来出自 林义顺祖籍地马西村
(2012-05-06)
林义顺(左)和友人摄于1921年的旧照片。(档案照片) 

林义顺昔日的办公室就设在马西岭大厦,他生前在新加坡的别墅名为“马西庐”,不管是“马西岭”或“马西庐”,显然都取名自他的祖籍地马西村。

本地人大概都会以为“马西岭”是从英文地名Marsiling翻译过来的,其实不然,“马西岭”源自本地著名先驱人物林义顺中国祖籍地——汕头市岐山镇的马西村。

本报最近到汕头寻访林义顺的故里和祖厝,赫然发现他的祖籍地就叫马西村。林义顺父辈所留下的祖厝依然在,但已沦为无人居住的破房子,半间房已坍塌,另一间房成了杂物室,隔邻的宗族祖厝则沦为猪圈,养了好几头大肥猪。

本报记者上星期五(4月27日)和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馆长潘宣辉、研究部主任陈丁辉博士,在汕头古建筑专家纪传英的带领下,一同在汕头穿街走巷,寻访林义顺故里,结果来到一个叫“马西”的村子。

接待我们的汕头市金平区马西社区党支部书记林坤辉和前书记林坤鹏,证实我们没找错地方,林义顺的祖厝就在他们村子里。党支部办公室里,还保存一些复制了很多遍的林义顺旧照片,据说是林义顺的儿子林忠宪很多年前送过来的。

林义顺(1879-1936)是我国早期殷商,种植家和实业家,曾经追随孙中山搞革命,是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员,又是同盟会会长、晚晴园旧主人张永福的外甥。

他当年开垦的园丘,主要在北部地区如马西岭和义顺。今日的义顺新镇,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义顺一带的忠邦村、忠邦城则是以他的儿子林忠邦的名字命名,三巴旺路的其中一条支路忠国路,相信是以他的另一名儿子林忠国的名字命名。

林义顺昔日的办公室就设在马西岭大厦,他生前在新加坡的别墅名为“马西庐”,不管是“马西岭”或“马西庐”,显然都取名自他的祖籍地马西村。

今天的马西村,是汕头市梅溪桥旁一个住着大约900人、由200多户组成的村子,全村人都姓林,村里的祠堂写着“九牧之家”。
林义顺祖厝的庭院,背后可见村委书记办公大厦顶层的“马西”二字。

重建祠堂成老人俱乐部

马西村书记林坤辉带领我们走过村委书记办公大厦前的一个池塘,来到村子的菜市场。菜市场一头有条狭窄小巷,走进小巷很快便来到林义顺的祖厝。

林家祖厝分两部分,一边属于“元杰祖”,另一边是“元赞祖”(林义顺父亲林炳源来自这一支系)。林炳源所留下的房子很小,不到30平方米,由一房半厅组成,一部分已坍塌,剩下的一个房间堆积了各种杂物,房间外的小庭院还有一口井。

隔壁“元杰祖”的祖厝门口放了一块墓碑,是林友珙和李荣身的墓碑,至于为何会把墓碑放在门口就不得而知。这部分庭院同样破落,探头往房间内看,才发现原来已改成猪圈,里面养了好多头猪。从庭院望出去,正好能看到村委书记办公大厦顶层所写着的“马西”二字。

据林坤辉说,和林义顺家族关系最亲的族人林清泉,数年前搬到汕头,他在搬离马西村时已把祖厝卖给了村人。

菜市场的另一头是马西村重建不久的“九牧之家”林氏祠堂。这座祠堂已成了马西村老人俱乐部,里头聚集不少正在打牌、看电视或听潮剧的老人。

当中一名84岁老人林忠雄说自己是林忠宪的堂弟,林忠宪过去曾寄信给他,但已有很多年没有书信往来了。

▲马西村84岁老人林忠雄说自己是林义顺之子林忠宪的堂弟,林忠宪过去曾寄信给他,但已有很多年没有书信往来了。 

据村民反映,马西村过去以务农为主,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村人开始把地租给外人设工厂,村子里目前有整百家工厂,包括机械厂、塑料厂、服装厂等。

根据史料记载,林义顺1936年在中国病逝,去世时才58岁。当时的南京政府曾为他举行国葬,下葬地点据说是在南京中山陵附近,林义顺夫人则葬在武吉布朗坟场。 

~以上新闻转载自联合早报~

林义顺潮汕祖厝成猪圈

林义顺潮汕祖厝成猪圈


林义顺祖厝已破落不堪。(谢燕燕摄)

祖厝的一部分如今成了猪的“家”。   

以著名先驱人物林义顺名字命名的“义顺”(Nee Soon)区,人人晓得。但很少人知道,这位十九世纪初期在本地风光一时的大园丘主、实业家,今天在中国潮州的家乡的祖厝却破落不堪,甚至有一间房子被人辟作养猪的圈子。   

林义顺1879年出生于新加坡,幼年父母相继逝世,由富有的外祖父抚养。他先是在家塾读中文,10岁起先后进圣约瑟和英华两所英文学校念书,因此他中英文兼通。   

其实,林义顺当年在柔佛、三巴旺和义顺一带开山辟地广种黄梨和橡胶,单单三巴旺的黄梨园便有二万英亩。他也出产黄梨罐头,赚了不少钱,有“黄梨大王”之称。   

由于他的祖籍是广东省潮州澄海县岐山马西乡(今天的汕头市郊),而他在本地的办事大楼也称“马西岭大厦”,因此相信今天的 马西岭(Marsiling)是以他家乡名命名。 马西岭地名源自马西村。

~以上新闻转载自联合早报~

Tuesday, May 1, 2012

避免混淆 潮州总会应改名“潮州商会”

潮州八邑会馆:避免混淆 潮州总会应改名“潮州商会”   

潮州八邑会馆认为,新成立的潮州总会既然称以亲商活动为主,就该更准确地改名为“潮州商会”或“潮州总商会”,避免造成混淆,甚至误导不知情的海外乡团。   

25名潮州八邑会馆的董事,昨午在潮州大厦召开特别董事会,针对潮州总会选出第一届理事会及计划本月底举行就职典礼展开讨论,并在过后会见记者及发表声明。   

会长吴南祥直言:“这牵涉名称问题,因为‘潮州总会’听起来就好像代表,甚至取代潮州八邑会馆这83年来对潮社的贡献与历史任务。可是它(潮州总会)口口声声说以商为主,我们觉得它名不正、言不顺。”   

他觉得,尤其是中国崛起之后和新加坡乡团多有往来,一些不知情的海外代表,可能会以为潮州总会是取代潮州八邑会馆,甚至会以为它才是新加坡潮州人的代表,造成混乱。   

吴南祥透露,他已在今年3月致函社团注册局,说明他们认为潮州总会的名称不恰当及可能会造成误导的立场,希望该局能指示潮州总会修改名称。   

据了解,社团注册局至今尚未回应潮州八邑会馆的要求。 

质疑义安公司
参与社团资格

  另一个让潮州八邑会馆质疑的是,义安公司身为一个慈善信托组织,为什么还可以直接参与创办社团,并且担任会长和理事。

  新成立的潮州总会已在上月20日,选出第一届理事会。该会决定按照参加潮团的创会历史排序,轮流委派代表担任一届会长。义安公司年代最久远,其副总理陈健立获推举为会长。义安公司义务司理吴乔青博士和副总理林继民则分别担任正秘书长和理事。

  潮州八邑会馆总务李长豪说:“义安公司声称不属于社团,原属信托慈善机构。它受宪法管制,我不明白为何它能派三名代表参加潮州总会,还担任理事甚至会长。”李长豪吁请有关当局加以注意,也请义安公司给潮社一个交待。

   最后,潮州八邑会馆指出,我国是一个民主社会,任何人皆能成立会馆,但义安公司及潮州八邑会馆负责人应避免涉及造成分裂的行为,成为历史罪人。例如潮州 总会新会长陈健立,其实曾经担任潮州八邑会馆会长;潮州总会署理会长张昌隆及理事林继民目前还是潮州八邑会馆的永远名誉会长。

  吴南祥指这些人如今巧立名目,另设潮州总会,难免让社会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人们对潮社的观感。他也透露,他们和潮州总会的创办人曾两度协商,但都谈不出一个结果。他认为义安公司和潮州八邑会馆本应像兄弟般团结,不该越闹越僵,“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义安公司执行秘书兼潮州总会副秘书长马廷茂受询时说,提供平台加强本地与世界各地潮商的合作是潮州总会的大方向,该会的主张就是要“亲商全球”。但是否要改名,应该交由新理事会决定,才符合程序。

  至于义安公司不该参与社团的指责,马廷茂认为那是潮州八邑会馆自己的诠释,他不宜置评。

  潮州总会新理事会已决定于本月23日前后举行首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总会的会所将安排设在潮州大厦二楼。潮州八邑会馆的会所目前在潮州大厦一楼。

~以上新闻转载自早报网~

马来西亚槟城 - 槟榔屿潮州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