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7, 2017

唱“大戏”无接班人.戏曲传乡音乡语难

唱“大戏”无接班人.戏曲传乡音乡语难



笨珍潮州会馆将属下的华乐团转型,成立潮乐团,并欢迎各籍贯男女加入,一起发扬潮汕音乐。(图:星洲日报)

祖辈们的乡音乡语,我们现在称的方言,是文化传统、是文化精髓,也是应该得以传承、延续、发扬光大的民族灵魂。然而,现在还有多少华裔子弟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方言呢?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为此推出专题《认识祖辈的乡音乡语》,并走访柔州各县的华团,从中了解本地乡团在推动方言文化的努力,也通过受访者发现本地传承乡音的困难与挫折。

此次的专题报道,本报将从多个方向,即举办竞赛、开班授课、学习歌谣和推广戏曲等,从中解析及了解各华团在传承乡音乡语的努力。

进入专题《认识祖辈的乡音乡语》的最后一篇,我们进入历史悠久,且已渐渐被现代人遗忘的“乡音”艺术——戏曲。

潮剧、粤剧、闽剧等等都被现代人统称为“大戏”,尽管仍有一群爱好者在“撑”着剧团,却苦于没有接班人,大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如果说用戏曲传承乡音乡语,那更是难上加难。

麻坡潮州会馆署理主席杨树杰指出,潮汕地区有八邑,乡音大致相同,因此在推广乡音上,他们选择使用最民间的语言。

唱戏可助掌握乡音

他认为,戏曲在推广语言上功不可没,藉由富有情感的歌词与曲调,后代可从中掌握乡音、潮文化及千年历史,因此该馆妇女组自2014年4月4日开办潮曲班至今皆获得母会的支持,而他们也把握机会积极学习、踊跃交流与参赛来吸取经验,在协助推动潮曲与潮剧文化上可谓贡献良多。

笨珍潮州会馆
拟办儿童潮语班

笨珍潮州会馆在过去几年来积极推动传承潮汕文化,除了成立潮乐团及潮韵组,也计划明年开办潮语班,向年轻一辈推广乡音。

物色导师编排课程

该会馆会长黄伟通表示,会馆正在筹备“儿童潮语班”,物色适合的导师及编排课程让会员的子女(6至12岁),从小学阶段有机会学习及掌握潮语。

笨珍潮州会馆在2013年成立供各籍贯人士免费学习的“笨珍潮乐团”,朝向为笨珍建立一个民间艺术舞台目标迈进。

该馆每年新春期间举办《锣鼓响、过好年》新春晚宴,在农历七月初七举办潮州传统成人礼仪式“出花园”,也联合其他乡团举办庙会乡音民俗活动,通过各项活动打造一个促进会员之间和乡亲凝聚力的平台。

潮乐团欢迎各籍贯加入

笨珍潮州会馆也将该馆属下的华乐团转型,成立一支潮乐团,欢迎各籍贯男女加入,一起发扬潮汕音乐文化。

笨珍潮乐团的前身为该会馆的华乐团,经过多年停顿后,该会馆决定将之转型,大部份的乐器需要重新添购,以符合潮乐团的条件。在阵容方面,潮乐团不像一般华乐团,组团比较简单,只需要10人以上就能组团,乐器方面以弦乐为主,少不了4把椰胡、扬琴、琵琶、小鼓、木鱼、笛子等。

笨珍潮州会馆会长黄伟通表示,潮乐团成立后,有幸获得新山融和兴儒乐社派出指导团到笨珍进行特别训练,指导学员学习打击乐器如大锣鼓、小锣鼓、大小钹、苏锣,之后让学员学习管弦类乐器。

笨珍潮州会馆早在1977年便已成立了潮乐团以推广潮乐,但后来因人事纠纷而在1980年停顿下来。后来该会馆在1985年,由时任代团长的谢礼赞和一批热心团员支持下,重新整顿,成立了一支华乐团,当时团员人数就逾20名,活跃一时,为笨珍培养华乐演奏人才,贡献良多。

然而,该华乐团运作6年之后,即在1991年因为面对团员流动、师资及缺乏经费等问题而陷入停顿。

林秀秀:潮韵组定期练潮曲

在推广乡音方面,笨珍潮州会馆组织了一个潮韵组,并在导师林秀秀的带领下定期练习潮曲,目于每周三晚上8时在该会馆三楼进行练习,参与的学员有10多位。

笨珍潮州会馆潮韵组经过多年的磨练,参加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主办的潮语歌唱比赛,也曾获得佳绩,组员黄高发在现代流行歌曲组获得全国亚军,而陈木崇在古典潮曲组也获得全国亚军。

林秀秀参加潮曲赛经验丰

也是该会馆副财政的林秀秀受访时表示,潮韵组是于2013年成立,成立之初只有4、5人,当时她是有感于乡音逐渐被人淡忘,于是通过先是通过卡拉OK形式,在会馆号召妇女组成员来合唱潮曲,由她义务指导,从独唱、二个人的对唱或多人合唱都有。

“开始的时候是指导流行歌曲,后来我也教学员唱古典潮曲包括潮剧。”林秀秀自2003年起因为兴趣,也参加过多场潮曲歌唱比赛,累积了经验。

唱潮曲无师自通

林秀秀(56岁)表示,由于她自小在讲潮语的家庭成长,当时的笨珍多数人都讲潮语,也时常跟随婆婆去观看潮剧,在耳濡目染下,自小就喜欢看潮剧及唱潮曲,也在无师自通下,掌握了潮曲的歌唱技巧。

她表示,在一位老邻居的影响下,她在小时候有练习《潮州歌册》里头的的“七字歌”。

她说,要唱好潮曲,学得快,首先学员本身要懂得讲潮语;对于不同籍贯如福建及客家的学员,她也细心指导,把歌词列印出来及注音,逐字教导发音,同时要求学员多听光碟中的歌曲几遍,加强印象。

“唱潮曲必须唱出潮州的韵味,也就是要有潮腔,不然一首潮曲唱起来就像华语流行歌一样。”她也说,古典潮曲比较难学,因为需要掌握好拉音及转音,气息要够。

黄伟通:会馆须注重文化传承

另一方面,黄伟通表示,该会馆目前的会员,90%为50岁以上的人士,这些会员都会讲潮语,然而现代家庭很少人在家讲方言,都是以华语或英语沟通,因此年轻一代几乎没有机会学习到潮语。

他说,会馆的会员逐渐老化,因此会馆必须一改以往只是专注于会员的福利如颁发学业奖励金、会庆及就职礼晚宴等活动,而必须注重本身的文化传承,主办更多推动文化及习俗的活动,让年轻一代接受文化熏陶,确保乡音和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及传承给下一代。

陈俪蓉:儒乐团面对青黄不接

柔佛颍川陈氏公会儒乐团成立27年,间中曾举办儿童儒乐团,无奈孩子们都以学业为重,家长也似乎看不见戏曲可以为学业有何加分之处,纷纷都减少了练习时间,现在已没有继续开班上课了。

该儒乐团总务陈俪蓉透露,目前只有在一些演出有需要时,才会号召儿童儒乐团的团员回来集训排练,平常则已没有定时练习了。

她说,儿童儒乐团的成员也已慢慢长大,加上没有新血加入,而儒乐团目前最年轻的学员都已逾30岁,仿佛已到了青黄不接的窘境了。

儒乐团导师李美贞说,许多年轻一辈已不会说方言,也没有“环境”感染他们学习方言,渐渐地,他们连基本方言都不会说,就更加不会对戏曲感兴趣了。

她坦言,新加坡政府在推动方言戏曲方面,较本地来得积极,新加坡许多剧团都得以走入校园,让戏曲成为孩子们的课外活动,甚至每年举办大汇演,让孩子们有发挥的平台。

“我国定期也会举办戏曲或方言歌曲比赛,但许多年轻人还是会觉得戏曲是‘落伍’的东西,宁愿参加卡拉OK现代歌曲比赛。”

“我曾经受新山一所小学老师的邀请,到该校教一批学生戏曲表演,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很快,而且他们也很喜欢。”

李美贞:方言快失传了

李美贞说,不仅是潮语,许多方言都快“失传”,非常可惜。

“在戏曲方面,导师缺乏是一个问题,没有学生也是另一个问题,除了没有说方言的环境,治安也让很多学员宁愿在家,也不敢在晚上时间出来练习,渐渐地就减少了练习的次数,甚至放弃。”



笨珍潮州会馆收藏一本由汕头文明商务书馆《潮语十五音》字典(1948年)。(图:星洲日报)



《潮语十五音》为有兴趣研究潮语发音的人士提供参考及指南。(图:星洲日报)



潮韵组通过卡拉OK形式,在会馆练习潮曲。(图:星洲日报)



笨珍潮州会馆也筹备“潮州文化资讯展”,图文并茂及中英对照向各界介绍潮汕方言。(图:星洲日报)



《潮州歌册》为潮州民间文学及民歌的一项表现形式,在笨珍上个世纪也曾流行一时。(图:星洲日报)



柔佛颍川陈氏公会儒乐团成员欠缺年轻一辈,该会大门打开,欢迎新血加入。(图:星洲日报)



潮剧戏曲举手投足都是学问,无奈不受年轻人关注。(图:星洲日报)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大柔佛‧2017.02.07